绷紧防控弦 筑牢生产线 光明农牧召开“百日防非”动员大会

为进一步凝聚非瘟防控共识、压实防控责任,9 月 26日,光明农牧以 “百日防非动员暨严控成本扭亏为盈专题培训” 为契机,召开“百日防非”专题动员部署会。光明农牧班子成员、生产运营中心、保障服务中心、成本核算中心及相关部室负责人,各牧场场长、副场长、技术员现场(视频)参会。
会议指出,本次动员恰逢金秋九月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是向全年目标发起总攻的战略动员,会议核心聚焦三个目的:
一是全面筑牢秋冬非瘟防控防线,构建主动防控体系。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呈现“毒株变异加速、临床症状隐匿、传播路径复杂”的新态势。面对秋冬季节气温变化、人员流动等风险叠加因素,我们必须以“战时状态”推进防控升级,通过全链条责任压实、动态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提速,坚决筑牢“主动防控、精准防控、全链防控”的铜墙铁壁。
二是系统推广华明标杆经验,破解成本管控核心瓶颈。 过去8个月,华明牧场以“全链条精细化管理”实现历史性突破,增重斤成本1月至8月降幅超2.5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其核心经验在于四方面创新实践:种猪胎龄结构优化降低无效饲养成本,饲料损耗动态管控实现料肉比精准优化,病弱猪分级护理提升成活率,人员考核联动机制激发全员降本动力。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战范本”,转化为公司的生产管理实践。
三是全面发起百日攻坚总攻,凝聚全员冲刺全年目标。 要以树立华明标杆为突破口,以非瘟防控为底线保障,推动全员从“认知升级”向“行动落地”转变,通过“标准闭环、责任到人、考核联动”确保全年目标全面达成。
会议强调,要着力塑造并践行 “团结友善、实干担当、坚持专注、持续超越” 的农牧文化,针对下步工作要做到:
一、以“全链条责任”筑牢非瘟防线,核心是“从被动堵到主动防”。要树立“风险零容忍”的认知底线,将防非责任纳入各岗位职责清单;构建“动态监测”的预警网络,推进硬件C4棉安装全覆盖,落实异常猪只及关键环境“每日采样、每日研判”流程;完善“快速响应”的处置闭环,制定可操作应急方案,确保“发现即隔离、阳性即淘汰、污染即消杀”,形成认知、监测、处置全链条主动防控体系,切实将风险控制在源头、化解在萌芽。
二、以“价值导向”破解成本难题,核心是“从补短板到创效益”。要树立“成本=价值”的核算思维,跳出绝对金额局限,建立投入产出比核算机制,将饲料、动保、人工等成本与仔猪成活率、商品猪增重、PSY等产出指标挂钩,算清投入回报;抓住“种猪芯片”创效重点,聚焦特色养殖核心抓手,联动算清“育种-产能-成本”效益账,筑牢高质量种猪群种源根基;健全“全员参与”责任机制,将成本指标分解到棚舍、岗位,建立“节约有奖、浪费问责”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员工从“要我降本”转为“我要降本”,形成以价值核算为基础、种源创效为核心、全员协同为保障的主动创效体系,实现从成本短板补齐到效益主动创造的跃升。
三、以“精细管控”筑牢生产根基,核心是“从粗放管理到精准赋能”。要把“标准闭环”抓严抓实,由生产中心牵头升级管理标准,细化基础管理、生物安全等五大类检查内容为可量化指标,加快修订公司生产操作SOP,并转化华明、前二等牧场成本管控经验为通用规范,确保岗位“做有标准、查有依据”;把“重点攻坚”做准做透,建立“一场一策”动态攻坚机制,对14个正常生产牧场逐一画像,将分娩率、料肉比、增重斤成本不达标牧场列为重点提升对象并每周更新进度,加快批次化生产转型落地,推动标杆牧场经验共享;把“应急防控”织密织牢,建立疫病防控与极端天气实战演练、应急物资动态盘点分级储备的“双防”长效机制,明确异常响应标准,确保猪群减料、体温异常等情况第一时间汇报处置,形成标准引领、靶向攻坚、应急兜底的精准赋能体系,实现从粗放管理向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的转变。
四、以“效能驱动”激活团队合力,核心是“从管到人到激发人”。要通过把“责任压实”与“能力赋能”结合起来,强化考核责任传导,建立“培训-实操-考核-培训”闭环,健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考核机制,既提要求更教方法;把“严格考核”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明确考核导向而非惩罚、关怀凝聚人心而非形式,让团队兼具战斗力与归属感;把“管理者带头”与“全员联动”结合起来,以管理者为风向标,深化场长竞聘机制,通过“能上能下、以绩论英雄”倒逼管理者带头实干,激活全员动能,形成责任与能力并重、考核与关怀相融、带头与联动协同的效能驱动体系,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激发人的转变,凝聚团队最大合力。
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非瘟病毒变异趋势及外围疫情态势,系统汇报了光明农牧非瘟防控实践经验与 2025 年冬季防控工作计划。会上,各养殖部负责人亦围绕各自负责区域,作了非瘟防控工作专项汇报。
会上,作为公司内部标杆牧场的代表,华明畜牧场王鑫鑫围绕牧场成本管控与生产效能升级作了深度经验交流分享。重点拆解了华明降低增重斤成本的实战路径,详细介绍了牧场在种猪群优化、饲料损耗精准管控、病弱猪分级护理、人员效能激发等全链条环节的深耕细作举措,生动展现了团队从 “粗放管理” 向 “精准赋能” 转变的实践过程。(陈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