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 才能懂得包容——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名为《绿皮书》的影片,该片主要讲述的是“破除隔阂才是走向文明最完美的方式”这一主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包容、民主和平等一直是他们宣扬的主题,但其实歧视却由来已久而且从未消失。有色人种总是被白人视作低贱和卑微的族群,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绿皮书》一样,那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白人专门为黑人提供安全旅行指南的一本小册子,它上面标注了黑人在美国境内可以进入的餐厅和旅馆等信息,表面像是一本为大众提供便利的小册子,但其实质就像一把刀,把白人和黑人做出了不平等的划分,在我看来这本小册子就是种族歧视最真实的写照。
一部好电影总能使我们感受到它的温度,带给我们很多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与思考。电影讲述了美国知名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聘用了纽约一带担任酒吧保镖的意大利裔白人男子托尼为司机兼随护,和他一起前往种族歧视颇为严重的南部各州进行巡演的故事。首先我比较喜欢故事的人物设定,一位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黑人钢琴家,而另一位则是混迹社会底层的白人混混,这种人设好像互换了外表和灵魂一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黑人角色不再是人们思维常识中无理粗俗的形象,而是一位举止得体、温文儒雅、钢琴技艺高超的博士,属于社会精英阶层;而白人托尼却是一个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小市民,他市侩庸俗、简单粗暴、随性而为。这种反差给了我们更多可挖掘的部分,尤其是这对人物在巡演途中因为一些真实经历产生的种种变化,当人物关系在剧情里逐步发展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设定是非常巧妙的。在这部电影里充满了各种反差,两人阶层分明、性格迥然,他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起初因为观念不同针锋相对,但在相处的过程中却逐渐相互理解,消除了隔阂。托尼尝试从雪利的角度去看待他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逐渐认识到这些事情的荒唐;而反观雪利,虽然他始终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但同时他内心的脆弱却也表露无疑。因为肤色,他并未被白人所接受,而刻意维持自己尊严的他同样也不被黑人所接纳。正如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唐·雪利之所以放弃更高薪酬执意往南部巡演,是为了身体力行来告诉人们,黑人同样有能力、有才华做到和白人一样的事情,也应该得到同等尊重和对待,但是事实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他深深地为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现实而感到矛盾与绝望。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托尼不拘小节、随性的做事风格却对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令得他有所感悟。所以后来唐被拒绝在白人餐厅用餐时,他幡然醒悟、放下了心里的包袱,与托尼一同前往当地的黑人酒吧享用晚餐。在这里他意外找到了被自己同族所接受的归属感,明白了尊重与包容真正的意义。影片最终他们通过各自的理解和自我的改变化解了矛盾,成为了一生的挚交好友,完成了相互之间的救赎。
《绿皮书》的话题是沉重的,但导演却用平凡诙谐的叙事手法来展现了这段灵魂升华的经历。时至今日,这一话题还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虽然我们知道这场发生在1962年美国南方的奇妙旅行不过是个偶然的童话,但我们依然深深赞许它,依然希望它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不断重演。这部影片恰似一股清流,它告诉人们,只有学会彼此尊重,才更能懂得包容。(韩立宇)